English

润物细无声

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
2000-02-1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肖玉华 我有话说

新时期如何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吉林省长春市教委主任李玉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我们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重要位置,按照青少年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尤其注重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与学校一切活动之中。正如杜甫《春夜喜雨》一诗所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采访中,记者深切地感受到,这“润物细无声”恰恰是长春市许多中小学德育的一个特色。

善于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

这天,长春市安民街小学的一个课堂正在讲《司马光砸缸》一课。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孩子掉到水缸里,危急之时,司马光砸破水缸,孩子得救。教师在讲这个大家熟知的故事时,除按教学大纲要求讲清字、词、句等基本知识外,启发孩子们从这则故事中认识到儿时的司马光在看到同伴有生命危险时挺身而出去救人;同时,他既有勇,又有谋,这谋表现在他用石头砸破水缸的办法救人,高人一筹。教师从这一故事引申到培养灵活的思维方式,即按定势思维方式救人,得想办法让人离开水,而司马光运用逆向思维方式,把缸砸破,让水离开人。通过这一内容的训练,既使孩子们受到见义勇为的思想教育,又得到创新思想的锻炼。

长春市朝阳区是吉林省实施素质教育整体改革的实验区,这个区共有96所中小学,这些学校都把课堂教学作为学校德育为首、教学为主的最佳结合点,善于利用、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探索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教育的规律。许多学校根据教材内容列出各科思想教育细目表,分为爱国主义、道德品质、养成习惯、科学思想、创新意识等5个方面。有了细目表,教师可以更加自觉地把思想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去。这个区教委还对德育教材和课程模式进行改革,引进吉林省编的小学《生活》课综合教材,并把小学的《思想品德》、《社会》和《民族常识》等课综合在一起,自编《品德与社会》教材,从去年起在小学四、五年级使用,还编写了《中学劳技课自制教具》等教材,把劳技课与其他学科的实践操作结合起来。

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善于利用和挖掘现行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怎样做人,怎样生活,这是教育者的明智之举,它好就好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与熏陶。

别开生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当今的中小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个性特征、家庭状况、认识能力等千差万别。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一位班主任讲,她的班级有1/4的学生是家庭离异子女。尤其是有的学生具有相对闭锁的心理特点,加上父母对其要求和期望值过高,学习难度和压力加大及教师、学校方面教育的某些偏颇等,不可避免地造成他们某些心理障碍,常常被心中的一些“小秘密”所困扰。他们需要有倾诉的对象,需要有值得信任的并掌握心理指导技巧的人帮助他们解除困惑。据此,吉林省第二实验中学成立了心理咨询小组,开展心理咨询及指导。他们设立“知心信箱”,用于了解学生的心态并进行谈话预约;每周三中午读报时间开设“走近你我他”专题广播节目,进行树立心理健康观念、重视自我心理保健宣传教育。学校还定期就不同年龄段学生出现的热点问题举办诸如“我是中学生了”、“人际交往”、“青春期教育”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该校有一名被同学们称为有“精神病”的患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经过两个月的连续心理咨询后,情况大为改善。他在校报上写道:“通过心理咨询,我心情愉快了,学习也突飞猛进了,这说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取得成功的关键。”还有一名同学说:“就像及时雨一样,我那被紧张焦虑炙烤着的心灵得到滋润和慰藉。”

在谈到为何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吉林省第二实验中学校长说,人的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与外界社会发展完美结合起来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主潮流,即完美的人格教育,其中健康的心理是完美人格的必备素质,是新千年人才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也是学校德育不可忽视的内容。3年间,学校共接待和处理学生咨询信件500多人次(件)。

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些学校开展以后,在全市中小学引起连锁反应。许多中小学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提出尊重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解放小学实行给学生写温馨评语,崇智小学、延安小学写爱生格言,38中开展情商教育等都是该市开展的“尊重学生行动计划”的一部分,开创了师德教育的新途径,受到家长和学生的好评。

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意志

东北师大附中开始提出对学生进行淬砺教育时,一些学生家长不理解,害怕学校把孩子弄到农村睡土炕、当农民受到委屈,吃不消。几年下来,学校已把每年定期下厂下乡到军营社会实践纳入课程体系作为制度,这些在城里优越生活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确实受到锻炼与教育,现在,绝大多数学生家长支持这一社会实践活动,认为是十分必要的。

淬砺教育中的“淬砺”二字,来自于金属零件热处理的一种方法,即零件加热到一定温度后浸入油或冷水里,使其急速冷却、硬化,比喻人要成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东北师大附中的淬砺教育,每年都在九月末进行,孩子们自背行李步行到几十公里以外的劝农乡当一周农民,或到工厂和军营。不用说别的,在九月的秋日下背行李,在农村的土路上一口气走上几个小时也着实使这些城里长大的孩子品尝到生活的艰辛,到乡下后,要睡在农民家里,要担水、扫院、喂猪、干农活。有的学生谈到在农村感受时说:我们蹲在农田里拔草,腰酸腿痛,我们拔掉的是杂草,也清除了心灵里的污垢,给我们17岁的生命中注入一股清新的风。有的学生在日记里说,一周的农村生活使我一生都不会忘记的,今后遇到再大的艰难险阻我也会努力战胜它。

长春市朝阳区教委专门在市郊乐山镇开辟4200平方米的劳动基地,既作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又是生存教育、创新意识教育基地。在这里,开辟出一块一块园址,可让孩子们自己耕种,自己设计、建造房屋、围墙,学会在艰苦条件下生存的本领。这些教育都是实实在在的,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因而也是烙印最深刻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